抓种源、扩产能 一条“鲜活”产业链奏响乌蒙渔歌

深秋的乌蒙山间,风也变得轻柔起来,仿佛不愿惊扰水下涌动着的勃勃生机。在钟山区保华镇双河村,贵州乌蒙山纯净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纯净渔业”)的生态鱼养殖基地,借着一湾阿勒河的清澈碧水,悄然铺展着六盘水渔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图景。

贵州乌蒙山纯净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生态鱼养殖基地(右岸)扩建现场。(李佳琪 摄)
10月28日,记者来到基地,在阿勒河的右岸,几十个崭新的长条池次第排开,水面泛着粼粼波光。基地养殖人员正驾驶满载饲料的三轮车,在池间道路上来回穿梭,为投喂做准备。期间不时有虹鳟鱼跃出水面,激起阵阵水花。不远处,两台挖掘机仍在作业,进行着变配电系统、场内道路等分部工程的最后收尾——这片新建的养殖基地,占地53亩,正是六盘水市科技生态渔业全产业链项目(一期)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项目总体进度已达98%。
与右岸蓬勃发展的新气象隔河相望,左岸排布的一片片帆布池与圆形水泥池则诉说着产业起步时的故事。“这边有近47亩,是两年前建成投产的。”纯净渔业公司负责人黄佑介绍,2021年,六盘水市水投公司为盘活资源资产,充分利用双桥水库下游闲置土地,更大限度发挥水资源价值,以纯净渔业为实施主体布局“一条鱼”特色产业。在试养了20余种鱼后,最终选定发展虹鳟鱼养殖,并采用陆基流水养殖模式,实现“岸上养鱼”。

贵州乌蒙山纯净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生态鱼养殖基地(左岸)现场。(李佳琪 摄)
“虹鳟鱼属冷水鱼,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2℃至18℃。双桥水库作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居民‘大水缸’,属一级饮用水源,水温常年保持在11℃至19℃,加上凉都气候适宜、冷水资源丰富、水体环境优质,给虹鳟鱼提供了天然理想的生长环境。”黄佑表示,正是这些独特的生态优势,加上市场的良好反馈,坚定了公司发展生态渔业全产业链的信心。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养好一条鱼,更要构建一个从源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生态。”黄佑补充道。六盘水市科技生态渔业全产业链项目(一期)总投资1.1亿元,是省级“5+3”工作机制统筹调度的农业现代化重点在建项目之一。项目在扩大产能的同时,在水城区玉舍镇,同步推进的虹鳟鱼三倍体发眼卵繁殖基地已投入使用。

活蹦乱跳的虹鳟鱼。(受访者供图)
种源是渔业的“芯片”。“今年2月,我们陆续从丹麦、挪威、西班牙采购了60万粒鱼卵。”该公司技术员苏远琴告诉记者,这些“远渡重洋”的鱼卵,将在本地完成孵化、育苗、幼鱼培育,直到可以进入大池养殖。
然而,虹鳟鱼卵依赖进口的局面即将成为历史。
转折点在于与国内成功研制出虹鳟鱼三倍体发眼卵的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明年,我们计划自主培育鱼卵,在玉舍基地成功孵化出2000万尾虹鳟鱼苗。”苏远琴语气中充满期待。这意味着,不仅生产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虹鳟种源“从0到1”的突破,让产业的命脉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六盘水冷水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贵州乌蒙山纯净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生态鱼养殖基地航拍。(李佳琪 摄)
在养殖基地不远处,虹鳟鱼加工车间已于今年2月投入使用。目前,车间已启用粗加工生产线,主要对活体虹鳟鱼进行放血、去内脏、加冰保鲜等工序处理,产出的冰鲜鱼正源源不断销往贵阳、成都、上海等地。下一步,车间将向精深加工拓展,开发鱼柳、鱼片等产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价值。
碧水悠悠,山间回荡着产业振兴的新乐章。今年,纯净渔业的虹鳟鱼总产量达500吨,产值约2500万元。预计2027年实现满产1500吨,成为全国陆基流水养殖虹鳟鱼单体规模最大的基地。同时,基地已稳定带动当地8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务工群众月均增收约3300元。并通过“供苗—回收—销售”的订单模式,成功带动周边10余户农户投身生态养殖,走出一条企业引领、群众参与、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路。

贵州乌蒙山纯净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纯净渔业已形成“三倍体发眼卵制种—鱼卵孵化—鱼苗培育—成鱼养殖—加工—销售—展示(品鉴)”七位一体的虹鳟鱼全产业链。未来,该公司将持续补链延链强链,以服务老百姓优质水产品需求为使命,致力打造源自中国西南高地的“乌蒙冰霜”虹鳟鱼品牌。 

相关产品

评论